在朝陽區(qū)高碑店村的“孝悌園”,有一組“二十四孝”主題石雕。沿著通惠河邊一路往西,所見到的..個石雕就嚇人一跳。只見一位古人抱著一個糞桶,臉上露出一副復雜的表情。旁邊的解說牌刻著四個字:嘗糞憂心。
原來,這是“二十四孝”中南齊名士庾黔婁的典故??吹竭@樣的雕塑,讓人不禁“懷疑人生”:都2019年了,這樣的“孝道”還有必要拿來做榜樣嗎?
望京文化廣場的“二十四孝圖”,原封不動地展示了埋兒奉母、臥冰求鯉等被認為是“愚孝”的內容。
嚇人的“二十四孝”
看過了“嘗糞憂心”,往前走幾步,就是“為母埋兒”。這是“二十四孝”中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,講的是東漢時的郭巨家貧,為了節(jié)省下口糧供養(yǎng)母親,便要將三歲的兒子活埋。結果在挖坑的時候,郭巨挖到了一罐金子,從此一家人不再為口糧的問題發(fā)愁,郭巨本人也因為孝順名滿天下……在這個名為“為母埋兒”的雕塑中,郭巨手里拿著鋤頭,腳下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,高度還原了故事場景。
“為母埋兒”旁邊,則是“恣蚊飽血”。這又是一個非常..的故事,講的是晉代吳猛八歲時因為家貧沒有蚊帳,他擔心父親被蚊蟲叮咬,便守候在父親床邊,聽任蚊蟲吸自己的血。在雕塑中,吳猛身上爬滿了蚊蟲,看上去十分瘆人。
看著不合乎常理的,還有“哭竹生筍”、“臥冰求鯉”……在高碑店村這些雕塑的底部,都刻有這樣一句話:為了教育村民“以孝為天”,特制二十四孝以教后人。
不過對于這樣的“教育”,人們并不買賬。一位帶著女兒來通惠河邊游玩的父親告訴記者,豎立這些雕塑是為了弘揚孝道,出發(fā)點是好的,但是這些雕塑背后的故事卻不能細琢磨?!霸S多故事也就是當故事聽聽,現(xiàn)在的孩子根本做不到,也不會去模仿。就說“恣蚊飽血”,點上蚊香就好了,誰也不會拿自己去喂蚊子?!彼f,“二十四孝”里面有的故事能模仿,有的一看就是編的,根本站不住腳。在景區(qū)負責保潔工作的劉大姐說,她對“為母埋兒”的故事也感到無法理解:“一個三歲的孩子能吃多少東西,埋了他又能省下多少糧食呢?”
其實,魯迅先生也曾經批判過“二十四孝”中這類聳人聽聞的故事,認為其“誣蔑了古人,教壞了后人”。
“原封不動”引人詬病
然而時至今日,在北京的一些社區(qū),乃至街頭,不加選擇地把“二十四孝”搬出來“教育”大眾的情況并不少見。
在望京文化廣場,有一面繪有“二十四孝圖”的文化墻。在這里,“二十四孝”的每個典故都以水墨畫的形式呈現(xiàn)在市民面前。雖然配文是文言文,但配合著生動的彩圖,其中的內容一目了然。
對于文化墻上的內容,年輕的家長并不太“感冒”,甚至不時能聽到調侃的聲音。一位家長說,時代不同了,這些內容對現(xiàn)代人來說已經沒有太大指導意義了,甚至已經失去了參照的價值?!氨热纭畱虿蕣视H’、‘恣蚊飽血’之類的,聽上去就很怪異。”
但是,現(xiàn)場的一些老人卻有著不同的理解。“正因為時代不同了,所以問題不能這么看!”77歲的張大爺是一名退休教師,對“二十四孝”頗有些研究。他說,這些故事都是有據可查,稱得上“有鼻子有眼”,并不算是瞎編?!胺且^真的話,這些內容的確是沒有什么討論價值了。”張大爺說,時代在變,思想也在變,傳統(tǒng)的“二十四孝”雖然借鑒意義不太大了,但起碼說明了中國人的孝道是從古代傳承至今的,而且深入人心。
對于這個觀點,不少市民都表示了贊同。大家認為,“二十四孝”中的故事具有歷史局限性,但是它所承載的孝道文化卻從未過時?!叭绻右宰⑨?,指出哪些是好的,哪些是‘愚孝’,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?!币晃焕先吮硎?,如果原封不動地把“二十四孝”搬到宣傳欄里,其實是一種“懶政”。這樣不但起不到弘揚傳統(tǒng)美德的作用,反而會引起人們的反感。
松榆南路的“新二十四孝圖”沒有大道理,更加貼近生活。
新“二十四孝”呼之欲出
記者注意到,在養(yǎng)老機構的宣傳欄里,卻很少能見到有關“二十四孝”的內容,而是把豐富多彩的老年生活當成了展示重點。一些社區(qū)也意識到“二十四孝”存在的爭議,他們在宣揚傳統(tǒng)美德的同時,也開始思考如何為孝道文化注入新的內容。
上周,記者在松榆南路看到,屬地街道在小區(qū)外墻上設置了一組“新二十四孝圖”,把現(xiàn)代人應該如何孝順畫成圖畫,并加以解釋說明。與古代“二十四孝”相比,新的“二十四孝”沒有艱深晦澀的引經據典,也沒有大道理,更像是來自朋友的建議。
比如“新二十四孝圖”的.后一圖,便是描繪了帶父母看一場老電影的場景。生動的畫風搭配淺顯的語言,讓小朋友也很感興趣,拉著大人問這問那。
在高碑店村的“二十四孝”雕塑西側,也豎起了一組新雕塑。這組新的雕塑展現(xiàn)了“?;丶铱纯础?、“帶父母去旅行”、“假期多陪陪父母”等溫馨的生活場景,引來了不少游人駐足拍照。
“直接把‘二十四孝’拿出來用,肯定是不妥當的。但是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下,新時代的孝道應該包含哪些內容?!?.養(yǎng)老文化研究者程華認為,在古代,“二十四孝”的精神內核并不是“孝”,而是對三綱五常的維護,所以才會出現(xiàn)一些反人性的故事。“今天我們講弘揚傳統(tǒng)美德,就必須要回歸人性?!?
他認為,新時代的孝道應該是尊重人權的,提倡人與人之間平等友愛,這樣才能夠促進家庭和諧,促進社會和諧,從而讓人人都能接受,人人都能效仿。
什么才是“新孝道”
程華曾經作為慈孝文化論壇的組織者,對養(yǎng)老文化、養(yǎng)老哲學有著深入的研究。他認為,新孝道的核心精神應該包含六個關鍵詞,即關懷、支持、理解、自在、尊重、學習。
“關懷更多的應該是一種陪伴,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和父母保持‘在一起’的狀態(tài),抵消他們的孤獨感或者說是被遺棄感。而且,兒女.好不要啃老,而是要自力更生。至于理解,子女應該放下代際之間的溝通鴻溝,做到能夠耐心傾聽父母的傾訴?!背倘A指出,在盡孝這件事情上,也要注意一個尺度,即做到保持彼此自在的一種距離感?!坝械膬号貏e孝順,替父母做決定,這就做得有點過了。”他說,作為子女,不能因為父母老了就“全權代理”,更不能因為不耐煩而去斥責他們。
他說,子女想盡孝,就要學習如何照顧好老人。只有這樣,才會理解衰老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,才會真正打開心扉接納老人?!八ダ系臓顟B(tài)并不是你說理解就能夠理解,而是一定要通過學習才能明白?!?
對于父母,程華同樣有幾點建議。他說,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無私的,而不應把養(yǎng)育子女當作一種投資。在和子女打交道時,同樣要保持彼此的“自在”,不要越界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。作為父母,應當承擔的義務要做到位,在教育子女方面,更不能撒手不管。而且,父母也要不斷地學習,與時俱進,這樣才會受到子女的歡迎。他還特別提醒,父母應該打理好自己的晚年生活,不要把照顧晚輩當作自己生活的全部內容。
“現(xiàn)在的社會和‘二十四孝’的時候相比,雖然物質條件大大豐富,但是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了,生活并不容易。”他表示,時代不同了,孝道的形式與內涵也和古代不一樣了。對此,父母應給予理解,而不是盲目地拿著古代的“二十四孝”去苛責子女。
程華表示,孝老敬親作為一種傳統(tǒng)美德,是中國社會的基礎性文化,是把每一個中國人以家庭為單位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量之一。甚至在居家養(yǎng)老中,孝文化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但是,在全社會都在關注養(yǎng)老的時候,大家更多的是從產業(yè)的角度去關注,而忽視了養(yǎng)老背后的文化內涵。他呼吁,全社會都應該沉下心來,認真思考總結一下:什么才是新時代的孝道文化內涵。
本報記者 王琪鵬
景一鳴 文并攝(文章來源:中國新聞網)
編輯:延安鋼結構